挖柴、拾粪是儿时要做的事情。说完挖柴,再说拾粪。
拾粪用的工具除背斗,就是拾粪杈杈了。
杈杈得自己做。《论语》上说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拾粪也是一样。每个伙伴对做拾粪扠扠从不马虎,自己做不好,就请大人做,或者请别的伙伴帮忙做。做的扠扠既要用着顺手,又能一泡粪一杈杈拾完。
杈杈分6股、8股、10股和12股几种,一般做8股或10股杈杈。选一截木质较硬一端略带弧形的木棍作杈把,大约1米长,直径4公分左右。在木棍直的一端,每隔1寸打1个眼,10股杈杈打5个眼。选3公分宽、22公分长的铁条,每隔2公分打1个眼,铁条中间再打1个眼,共11个眼。用5号铁丝作杈齿。取1截大约80公分长的铁丝,从杈把最上面的一个眼穿过,中间180度弯曲,两端分别从铁条最外边的两个眼穿过。再取4截铁丝,一截比一截略短,依次穿过杈把其余4个眼和铁条其余8个眼,用1个铁钉将铁条从中间与杈把固定。杈把眼与铁条眼之间的每股铁丝,向杈把与铁条形成的直角处略微弯曲,弯成90度圆弧。10股杈齿从中间向两边依次倾斜分开,两股杈齿之间的距离渐次拉大,每股杈齿从齿跟处略微向里弯曲,整个杈齿形成一个扇形曲面。这样,一个既好用又好看的拾粪扠扠就做好了。
拾粪主要拾干粪和冻粪,湿粪尤其是还冒热气的粪很少拾,因为粪液会透过背斗污染衣服。春夏秋三季拾干粪,冬季可拾干粪也可拾冻粪。
上世纪70年代,生产队的马、驴、骡、牛等牲畜有专人放牧。从开始春播到秋收结束前,我们队负责放牧的社员将牲畜赶到牧草茂盛的山沟放牧,黄昏时赶到水渠饮水后赶回饲养院。从秋收后到来年春播前,将牲畜赶到山沟里再不用看管(也叫撒牲口),牲畜自由吃草,黄昏时赶到水渠饮水后赶回饲养院。晚饭后再将牲畜赶到山沟里吃夜草,第二天早饭前赶到水渠饮水后赶回饲养院。
天热时,约上几个伙伴到经常放牧牲畜的沟里去拾粪,大约半天时间,边玩边拾,一背斗粪也就拾回来了。
冬天拾粪较为辛苦。每天晚饭后,向放牲口的社员打听好,晚上牲口要撒到哪个沟里。第二天早晨6点多,几个伙伴在约好的地点汇合,借着月光或星光或者抹黑往撒牲口的沟里走。那时,冬天天气感觉比现在寒冷,我们用围脖捂着耳朵,带着棉手套,一杈一杈拾着冻实的驴马粪。用杈杈拾起冻粪往身后的背斗装时,背斗里发出清脆的冻粪蛋的撞击声。背斗拾满时天已大亮,太阳也出来了,我们迎着冬天的朝阳满载而归(牲口一般撒在村子西边的沟里)。
回家后,洗脸、吃早饭,而后背着书包上学,开始一天的学习、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