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村有两眼水井,都是咸水,一眼井水做完饭不调盐还有点咸,一眼井水做饭还要稍稍调点盐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政府投资、全县各公社社员义务出工建设当时县上最大的水利项目——东干渠。该项目从庄浪河上游引水流入30公里外的西槽公社,1958年开工建设,1964年建成通水。东干渠流经我们村,从此我们村吃上了甜水,但未彻底告别吃苦咸水的历史。
东干渠系农田灌溉项目,季节性放水,春灌、冬灌结束后即停水。
春灌结束后,就得从井里拉水。那时家里只有水缸盛水,1缸盛4桶水,大概两天不到就用完了。一般从不太咸的水井去拉水,井深大约50米。拉水工具有三样:水桶(乡下称拉子)、井绳和辘轳。辘轳得从别人家借。井口有两堵井墙,墙中间各立一支柱,将辘轳置于支柱上。井绳一头系上拉子,我牵井绳另一头,将拉子通过辘轳下到井里吃满水,和弟弟两人用力拉,待拉子拉到井口时,父亲接住拉子,说一声“回”,我们就松开井绳,父亲将水倒入大桶,接着拉下一趟。
拉水时可能发生以下事情:一是拉子未系好,往上拉的时候拉子掉井里;二是井绳未抓牢,连拉子带井绳一块掉井里。发生以上事情时就得想办法捞。找一大铁钩,系在井绳上,将铁钩下到井水里,一下一下试着勾,感觉勾着拉子或井绳时,跟拉水一样拉上来。
冬灌结束后,除拉水外,还得从渠里拉冰。冬灌结束时,因天气寒冷(感觉那时的冬天天气比现在寒冷),水面结成大约20公分厚的冰层。用洋镐将冰凿成大块,装入架子车运回家中,存放在厨房案板上(农村做饭用的案板都很大,大约有3个平方)。进入冬季,农村生火炉取暖,同时在火炉上做饭,厨房成了天然的冰箱(厨房一般盖在院子东南角,较为寒冷),用来存放食物。
水缸里盛上两拉子井水,将冰凿成小块放入缸里自然融化,这样水就相对甜一点,做出的饭也好吃一点。凿冰也有敲门,将绱鞋用的锥子置于冰块上,用锤子轻轻敲打锥把,冰块就如你所愿地凿成小块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国家用实物(水泥)补贴的形式扶持每户挖一眼水窖。到了冬季,一窖水不够一个冬季用,还得拉冰。待窖水用去三分之一时,从渠里拉来冰块投入窖水中,如此反复两三回,就到了春灌放水时节。
近几年,随着家人的努力,家里经济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,先后挖了两眼水窖。购来小水泵放入窖中,电闸一开窖水就被抽到水缸中,很是方便。前年,村里通上了自来水,大通河水经过兰州新区水厂净化通到各家各户,水质感觉比省城的自来水还要好,就是水费有点贵。
即便如此,家人的生活还是过得很舒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