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、贵州调研时强调,要科学谋划好“十三五”时期扶贫开发工作,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,并提出扶贫开发“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成败之举在于精准”。“精准扶贫”成为目前扶贫工作的关键词。
近年来扶贫工作的实施和推行,使许多农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,但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。据有关资料显示,按照目前我国的扶贫标准,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,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还比较突出。
尽管农村贫困户致贫返贫的原因很多,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:脱贫致富的“内生动力不足”!具体表现在:一是有的贫困户不愿出去打工,他们借口“故土难离”,自己多年守在家里,没有外出谋生的经验,更无外出创业的勇气,造成了难以突破外出就业的心里束缚;二是有的贫困户没有家庭生活目标,没有翻身脱贫的强烈愿望,没有农村生产的计划和个人的脱贫规划;三是有的贫困户缺乏农村致富的技能,从小接受教育的“先天不足”,后期又缺乏学习进取的意愿;四是有的贫困户存在严重的“等靠要”思想,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给钱给物,没有主动脱贫的发展愿望;五是有的贫困户怕苦怕累,不愿在许多建筑和流通领域里去打工,怕加班怕出远门……这些问题,就成为基层干部和村社“两委班子”很棘手的问题。因此,这种现象被称为贫困户脱贫的“内生动力不足”,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扶贫工作中予以关注。
针对贫困户脱贫“内生动力不足”问题,我认为需要调整扶贫思路,改变过去的帮扶措施,开阔扶贫开发的视野,改变帮扶方式以“给”为主的做法。精准扶贫,脱贫致富,最终还是贫困户自己的事情。这就要增强贫困户的“参与意识”,激发他们自身的发展动力。
在近年的扶贫工作中,农村建设力度很大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我们应当在着眼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整治村容村貌的基础上,按照精准扶贫要求,努力改变少数贫困户“内生动力不足”的现状,激发他们脱贫的意识,调动他们主动进取的积极性,把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对准农民的精神塑造上,把精准扶贫的着力点放在农村的社会建设上。
众所周知,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加快,农村青壮年人口快速减少,留守老人、留守妇女、留守儿童“三留守”现象比较严重。在很多地方,尤其是贫困村社里,社会组织、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管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面临很多实际问题,农村建设的矛盾和任务逐渐紧迫化,贫困户脱贫“内生动力不足”就是表现形式之一。有鉴于此,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全体村民广泛参与,需要“村两委班子”大量协调,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力度,形成共建共享的理念与合力,激发农民投身脱贫开发的建设动力和强烈愿望。特别是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和行政职能部门,在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方面责任重大。只要我们能认真关注这个问题,自觉找准农村社会建设的关键点,使全体贫困户焕发出主动摆脱贫困、寻求发展的内在活力,我们的精准扶贫工作就会打开新局面,再出新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