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财政文化
当前位置: 首页>>财政文化>>正文

悲壮的移民传说

——试论大槐树传说的历史隐情及其黄河文化的象征意义

2017-07-17 09:59  点击:[ ]  来源:非税局

“山西洪洞记何年?槐树森森五月天。老鹳啼鸣空感世,官家喧赫妄屯田。父兄剪手边关去,母女捶胸塞上迁。六百年前血泪史,祖先记忆代相传。”    

“大槐树下恨连天,故土离分何日还?含泪当时魂不定,揪心此日情难安。黎民怨愤充塞北,酷吏淫威遍岭南。举国轰传家族史,口传无证是疑团!”    

这两首诗是笔者感触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历史移民事件而写的。    

明代初年发生的山西洪洞移民事件,涉及到全国11个省220多个县和近900个姓氏,几乎大多数中国人谈起自己的家族历史,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到山西洪洞大槐树,也会提起一个古老的民谣:“若问老家在何处,山西洪洞大槐树;祖先故居叫什么,大槐树下老鹳窝。”    

大槐树,在祖先的记忆里,那地方物产丰富,风景秀丽,东有太行,西有汾水,树木参天,鹤鹳飞鸣,是一个美丽的地方!然而大槐树移民这件哄传数百年的历史事件,《明史》只有屯垦记录却无大槐树移民记载。    

这个移民故事的起源究竟在何年何地?载于什么文献?比较流行的说法来自族谱和民间传说:    

一是来自明朝官府强迫或欺骗移民。据笔者河南诗词界友人提供的资料,偃师的《滑氏溯源》成书于道光二十三年(1843),书中记载的其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来河南的事实,具有普遍的代表性:“或有问未迁之先,祖居山西何地,故乡尚有何人,熙曰无据。老人相传,自洪洞大槐树下迁来。一说山西移民不迁洪洞,故人多逃聚此邑。骤然行文,独迁洪洞,所以传之今日,凡属迁徙者,各族皆有此说。”在西北许多家族的族谱(即家谱)中也能零星地看到同样的记载。

二是胡大海复仇。笔者早年在参与收集整理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》时发现,华北华东地区流传的一些民间传说和地方说唱艺术,故事主要讲到,元代末年一个贫困的农民胡大海在河南各地乞讨,要饭度日,处处遭到人们的侮辱和白眼。胡大海是性情刚烈之人,发誓要洗雪讨饭时遭遇的奇耻大辱。后来他加入朱元璋的军队,善战骁勇,得到朱元璋的器重,手头逐渐握有重兵。于是胡大海请求朱元璋允许他到河南去报仇雪耻。朱元璋在起兵用人之际,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,但只允许他在一箭之地的范围内报仇。胡大海率兵进入河南地界,正好空中飞来一群大雁,胡大海挥手箭发,一只尾部中箭的大雁向前飞呀飞,飞过河南,又折向山东,胡大海也驱兵混杀,因此造成这两个省尸横遍野。朱元璋不得不下令胡大海收兵,命令从山西大槐树下往人口稀少的地方移民。

三是血洗怀庆府。故事说在今天的河南西北部地区,朱元璋与元朝军队在这里频繁进行拉锯战,战争的两方都下令让百姓在门口挂起牌子拥护他们,老百姓吃尽了苦头。在此关头,一个年轻人想出一个好招,在牌子的一面写上拥护朱元璋,在另一面写上拥护元朝军,一旦有事翻一下牌子就行了。一次朱元璋部队来攻,一家门口的牌子掉下来了,正好落在常遇春将军的脚下,被常遇春一眼识破,于是血洗怀庆府,把百姓满城杀尽。明朝江山稳定后,朱元璋下令把人口稠密的洪洞地区人口迁往河南的怀庆府。

四是燕王扫牌和闹红虫。故事讲到明朝初年,中原和华北大片地域闹“红虫”,红虫飞过之处人畜不留,朝廷下令从人口密集的山西洪洞地区往这几处移民。其实,燕王扫北是一段真实的历史。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,名叫朱棣,为争夺皇位而发起了长达四年的战争——“靖难之役”,各地官民对燕王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,因此燕王每攻克一地,立即屠城。《南宫县志》记载:“燕兵所过,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,争抗拒之。”“燕王愤甚,燕京以南,所过为墟,屠戮无遗。”惨烈的战争造成华北、华东、华南地区人口锐减,经济凋敝,千里荒凉,而燕王的部队装束是一律头戴红巾,老百姓把他们比作瘟疫一样的“红虫”。

以上信息仅仅来自民间传说和民间族谱,正史查无记载。但是,新编《洪洞县志》在新增加的条目中,明确记载了“大槐树”事件:“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。按《文献统考》,明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、山东、河南等处。树下为集会之所。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(类似于移民局中转站——笔者注),发给凭照川资,因历年久远,槐树无存,寺亦毁于兵燹。民国二年,邑人景大启等募资树碑,以志遗迹。”此前的地方志和国家级的正史,都对大槐树移民事件未曾记载,而民国初年新修的《洪洞县志》却言之凿凿,一定有其可靠的依据。    

从文学的角度看,大槐树移民事件那仅仅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形式,有文学和美学价值而无史学价值,有的甚至荒诞不经;而一旦涉及到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,流传时间之长、范围之广、影响之大,的确达到空前的地步,笔者认为它绝对不是偶然的,必定存在其真实依据和产生的历史背景,隐隐透露出历史的蛛丝马迹。明朝的正史未曾记载此事,一定有难言之隐。在未来逐步发掘历史资料的前提下,终会真相大白。    

笔者认为,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产生,绝非偶然,透过历史的云霾,可以隐隐觉察到它产生的依据应当有三点:     

一是源于明初的“屯田”制度。明朝立国初年,由于元末的残暴统治和长年战乱,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,亲身参加农民起义的朱元璋对此感触深切。他下谕旨说:“天下初定,百姓财力俱困,譬如初飞之鸟,不可拔其羽;新植之木,不可摇其根,要在安养生息之。”随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,而“屯田”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。朱元璋承认已经被农民开垦的土地依旧归农民所有,给予了奖励垦荒,这项政策推行了七十多年,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。在此基础上,实行了大规模的“屯田”。屯田分民屯、军屯和商屯三种形式。“民屯”由政府出面组织狭乡无业农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屯田,把元朝灭亡后的“沙漠遗民”和“罪徙者”迁到指定地点屯种,官府提供牛、粮种和口粮;“军屯”是驻军屯垦的土地,收获的谷物一律充军,作为军官俸粮和士兵的口粮;“商屯”属于民屯性质,为解决边防军粮问题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到边防的粮仓,根据历程远近换取政府的“盐引”,再拿“盐引”进行贩卖,获得利润,叫做“开中法”。后来商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,就雇佣人员在边防地区屯垦,将收获到的粮食就地上缴到官仓,换取“盐引”,这种方法就叫“商屯”。持久的屯田过程必定动员了很大力量,社会牵动面是极其广泛的,老百姓在迁徙流动过程中必然产生背井离乡的苦楚,移民给老百姓造成了久远的心理触动,而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局,成了一种永久的形象记忆,据此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。

二是源于燕王朱棣的“起兵靖难”。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病死,朱元璋经过反复考虑,确立朱标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1398年,朱元璋死,朱允炆继位,次年改元“建文”。朱允炆继位后首先感到的威胁是“诸王尊属,拥重兵,多不法”,于是进行大面积“削藩”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率先削除了周王、湘王等五个势力较小的藩王,又下令诸王不得节制文物官吏,进一步限制诸王权力。由此,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。1399年,燕王朱棣援引祖训,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起兵靖难(靖是平的意思,难是指皇帝被奸臣包围。皇帝有难,起兵平定)。1402年,朱棣率军经河北、山东、江苏,由扬州跨过长江,攻陷南京,建文帝下落不明。朱棣夺取了帝位,改元“永乐”,历史上称为“明成祖”(后来就有了建文帝出逃海外,郑和七下西洋暗中搜寻建文帝的传说)。这场历时四年的皇位争夺战,历史上叫做“靖难之役”,给大半个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,老百姓流离失所、逃亡迁徙者不计其数,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很可能由此附会而迅速扩大。

三是源于土地兼并而造成的社会矛盾。从明朝中叶开始,土地兼并现象日趋激烈。皇帝带头掠夺土地,设置“皇庄”。明成祖朱棣做燕王时,在京郊宛平县建立私庄,作为培植亲信军队的经济来源。“靖难之役”夺得皇位以后,将王庄改为皇庄。明仁宗时,皇庄有三处;明武宗正德年间,皇庄增加到三十六处,占地三万七千五百多顷。与此同时,勋戚、权贵、宦官、富豪也争相掠夺土地,他们占有的土地叫“官庄”,还一面奏请皇上请求“赐田”,一面强迫农民“投献”,进行强取豪夺,兼并大量土地,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沦为“佃户”。例如成化十年(1474年),隆庆长公主上奏恳求栾州、玉田、丰润等处的“闲地”四十余万亩。外戚寿宁侯张延龄共侵占土地一万六千七百余顷。到武宗正德年间,诸王贵戚的庄田达到二十多万顷。由此导致许多自耕农迅速破产,北方的许多良田被豪族地主强占。在江南,也是“有田者什一,为人佃作者什九”,而且地租一般在土地收获的50%以上,有的高达80%,“至有今日完租,而明日乞贷者”,农民生活及其痛苦。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,为了躲避赋税、徭役和地租,而造成了全国性的盲目流亡,流民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。天顺、成化年间,全国流亡农民已达百万之多。有史料表明,弘治四年(1491年),全国在籍人口不但没有增加,与明代初年相比还减少了七百万,流民扶老携幼、风餐露宿者动以万计,流民最多时达到六百万,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。这个痛苦的社会现象,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无法想象了,但是,有一首流传至今而且成为轰动世界的安徽民间艺术“凤阳花鼓”,隐约透露了来自民间的愤怒声音:

“说凤阳,道凤阳,凤阳本是个好地方,自从出了朱皇帝,十年倒有九年荒。大户人家卖骡马,小户人家卖儿郎,奴家没有儿郎卖,身背花鼓走四方。咚咚咙咚锵,咚咚咙咚锵,咚咚咙咚锵咚,锵咚锵咚锵……”    

在移民的队伍里,有许多江南豪族也遭到土地兼并和屯垦的命运,虽然强烈反对,然而他们又无力反抗这强势的国策,于是编出了“凤阳花鼓”这种民间艺术,损骂朱家王朝,一路且走且唱,走遍江南塞北,一直流传到今天……。在迁徙和流亡这巨大的移民队伍里,口口相授,代代相传,终于附会演绎成为以大槐树为中心的故事生发源。    

毋庸置疑,明代移民固然有其政治、国防、军事和经济的现实需要,然而山西洪洞大槐树事件正因为涉及到朱元璋、朱棣和明朝政府的“最高政策”,造成全国性的大规模移民苦难,因此明朝的“官方文献”才对此诚惶诚恐,只字不提。    

综上所述,在这个以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中心的移民传说后面,透露了真实的历史铁案,积淀了民族的深重苦难心态,它已经超出了历史事件本身,是有关民族迁徙、家园流亡的形象传播和不灭的母题。由于数百年的流传,中心故事情节不断叠加,产生了无数的版本。但是,从这个信息中,我们看到,尽管“大槐树”、“老鹳窝”是明显的虚构形象,但民间传说却对这个形象情有独钟。这只能证明,大规模的移民、屯田和流亡过程,也有可能经由洪洞而辐射到各地。这个历史传说文本的象征意义在于,移民历史已经成为迷茫的烟云,不可明察了,而移民心态的真相却流传了下来,它在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值得我们长期思考。洪洞大槐树已经不是移民的具体形象记录,而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象征,它被国内外学者提升到民族团结、抵御外侮的高度,已经飞越了文化、地理和空间界限。    

上一条:古典建筑装饰简介 下一条:建设中的兰州(二)

关闭

相关信息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网站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
| 您是第 位访问者

365足球外围主办     版权所有     365足球外围信息处承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