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高温天气,影响着我们的心情与生活。
可是每当进入炎热的七月,经常会看到不少媒体和出版物频繁使用“七月流火”,有的开辟了“七月流火”专版,有的赛诗会以“七月流火”为题描写与七月有关的内容,有的在文章中使用“流火的高原”来形容高原的炎热和高原的七月,等等,都是用“七月流火”代指“炎热的季节”或者干脆代称“七月份”。
大家是否还记得,几年前台湾某高层领导人访问大陆,正好也在夏季,他访问南方某城市时大陆媒体报道这个重大事件,“在这流火的七月……”,媒体指的是南方炎热的七月;而台湾高层领导人到了北京某高校作演讲时,高校的某位校长(他是中文系教授)在欢迎词中仍然用“在这流火的七月,我们迎来了……”,直接代指迎接客人的季节,结果港、澳、台媒体立即哗然,以醒目的标题报道此事:《××先生北京演讲,大陆教授再闹笑话》,明确批评大陆流行的关于“七月流火”的常识性错误。最近在一次很有影响的诗词征文中看到一位作者以《纪念七七事变有作》为题的律诗,首联写到“仓皇烽火断丝弦,流火芦沟七月间”,也是用“流火”直接代指“七七事变”发生的七月份。
其实这些都用错了。
为什么大陆媒体和不少人反复用错“七月流火”,而港、澳、台地区的媒体却没有用错呢?这与大陆的古典文学出版物和基础教学有关,没有讲透而已。现在看来,我们有必要了解“七月流火”的原始意义,没有理由再错用它了。
那么,“七月流火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
“七月流火”出自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,据传是周公所作。这首诗共分八段,前三段开头反复出现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写的是周成王时期“豳”土的民俗生活与地方风情,反复咏叹贫苦下民艰苦的生产劳动,为贵族集团服役的苦难,下层农夫生活的贫穷和社会遭遇的悲伤,反映了当时比较普遍的社会矛盾。
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。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?三之日于在耜,四之日举趾。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。
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。女执懿筐,遵彼微行。爱求柔桑,春日迟迟。采蘩祁祁,女心伤悲,殆及公子同归。
七月流火,八月萑苇。蚕月条桑,取彼斧斨.以伐远扬,猗彼女桑。七月鸣鵙,八月载绩.载玄载黄,我朱孔阳,为公子裳。……
“豳”(bin)是周族的一个诸侯国,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旬邑县附近,这里是周代先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,那时农耕活动的历法依据是观测天象。当春风来时天气转暖,中华先民们观察到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四宿名叫“房”的四颗星在正南方的天空有规则地排列为一条线,先民们明白了,这是春耕的时节到了;度过了炎热劳苦的农忙夏季,有时觉察到丝丝凉风吹来,苍龙七宿中的第五宿名叫“心”的三颗星排列中间的那颗大红星(俗称大火星)位置变化了,不偏不倚地出现在正南方的天空,先民们明白了,这是秋天到了!一些日子过去了,再过了些日子,先民们清清楚楚观察到,在同一时刻看到的那颗大火星下坠到西边的山峦去了,渐渐隐入地平线了。
请注意,大火星西移下坠的过程,就是“七月流火”完整的过程!
《诗经》中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意译成现代汉语,就是:阴历七月,大火星开始滑动下坠了,天气渐渐凉了;阴历九月,天气渐渐冷了,应该缝制过冬的衣服了!
“流”,是滑动的意思;“火”,指的是大火星;这两句后面紧接着说的“觱发”、“栗烈”,都指的是风寒来袭,天气转冷了。
应该知道,《诗经》的时代用的是“太岁纪年法”,是太阴历,简称“阴历”;又因为中国是农耕文化,农业生产长期依靠太阴历作为节令和农耕的依据,故而又成为“农历”。现在我们使用的是“公元纪年法”,是“太阳历”,简称“阳历”或“公历”。由于岁差关系,《诗经》时代所指的“七月”,就是现在的阳历9月了,相差在一个多月!
以公元2012年(农历壬辰年)为例,此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日就是公历的9月15日;农历的九月三十日,就是公历的11月13日。
朋友们请注意,《诗经》中的“七月流火”季节相当于现在公历的9月份,那已经是秋天的第二个月了;公历的11月,那已经进入冬天了啊!请看,“七月流火”与“炎热”和“七月份”有一点点的关系吗?
综上所述,《诗经》中的“七月流火”是说天气凉了,诗意与“炎热”毫不相干,我们不能望文生义,而且以讹传讹,把“七月流火”作为“炎热的季节”代称,也不能拿它来代指“七月份”。